洛陽的照片,在張穎波等觀摩團成員的手機上“刷屏”了。
1月3日至4日,全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暨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工作推進會在洛陽召開,期間對市區(qū)和宜陽、新安、孟津三縣進行了實地觀摩。這也是兩年多來省委、省政府組織的第六次推進會、第五次現(xiàn)場觀摩。與會人員中,不少人和來自周口的張穎波一樣參加了歷次觀摩,吊高了“胃口”、練就了“火眼”。
接下來的一天半觀摩中,洛陽展現(xiàn)出的大氣磅礴的城市品位、山環(huán)水潤的城市生態(tài)、古今輝映的城市特質、創(chuàng)新精細的城市管理,讓大家看到了新標桿,受到了新啟迪,找到了新動能。
“取經”,觀摩團成員們的手機拍了一路
“水”與“綠”,是生態(tài)建設的必答題。洛陽因水而名,觀摩團車行城中、漫步河畔,與穿城而過的伊洛瀍澗四條河流一一“相遇”,領略到的是水秀、岸美,在新建的伊水游園,還“邂逅”了成群的水鴨。
講解員介紹,近年來,洛陽著力改善水生態(tài)、大手筆推進“四河同治”,同時響亮地提出了“規(guī)劃見綠、見縫插綠、提質優(yōu)綠、協(xié)力植綠”,讓市民處處可見清亮的水、滿眼的綠,也讓城市在北方的冬季仍然富有生機活力。
“治”與“建”,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。省里針對城市建設中的堵、污、臟、差等突出短板,提出了“四治”目標,但具體怎么治才更科學有效?
洛陽的做法讓大家看到了新思路。“我們摸索出了‘七策治堵’‘四化治臟’‘三力治污’‘三字治差’,同時結合洛陽實際,推進‘四抓治違’。”當地有關負責人說,每一項“治”都有細則、有標準,追求精細化、可操作。
以治堵為例,“七策”中有完善路網、專項整治、增加停車位、提高公交分擔率、倡導文明出行等。再以治臟為例,“四化”包括小區(qū)管理物業(yè)化、街面管理網格化、市場管理規(guī)范化、路面清掃機械化。為確保“四化”有效推進,洛陽市新建了日處理15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廠,219個老舊小區(qū)和137條背街小巷“洗臉擦面”,742座免費公廁滿足群眾應急之需。
“古”與“今”,是老城市發(fā)展必須統(tǒng)籌做好的兩篇文章。千年古都“詩和遠方”的魅力自不必說,修舊如舊、堅持“微拆遷微改造”的市區(qū)民主街、洛邑古城、孟津衛(wèi)坡古村落,讓大家觸摸到了老洛陽“老城老街老巷子、老墻老院老房子”的歷史記憶;地下綜合管廊、市民之家、大數據產業(yè)園,又讓大家聆聽到了新時代新洛陽的發(fā)展足音。星羅棋布于游園、商場、街頭的城市書房,成為洛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,也為傳承城市文脈、提升文化品質氤氳了“滿城書香”。
而這些交通整治、城市書房、公共服務……都有“規(guī)劃先行”,公示在洛陽市規(guī)劃展示館。這個規(guī)劃館里,洛陽氣勢宏偉的“一中心六組團”城市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、“三大板塊”空間發(fā)展格局,以及“落細落小”的環(huán)衛(wèi)設施、養(yǎng)老設施等子規(guī)劃清晰羅列,成為這座城市精心描繪高質量發(fā)展“工筆畫”的有力注腳。
“思路清、標準高、措施實。”一位參加觀摩的省領導的點評引起了大家的共鳴。雖然寒風凍手,天上還飄了雪花,觀摩團成員們愣是一路舉著手機拍個不停,展板上的新舉措、規(guī)劃館里的新理念、觀摩現(xiàn)場的新創(chuàng)意,都留在了大家的手機里、腦海中。
一環(huán)緊扣一環(huán)推,一步一個腳印抓,一年接著一年干
洛陽的變化,是河南深化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和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工作的生動實踐。
2016年以來,省委、省政府將這項工作作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打好“四張牌”要求的重要舉措、推進城市高質量發(fā)展的重要抓手,先后召開六次會議部署推動。省政府主要領導帶隊、18個省轄市的市縣區(qū)長們“組團”,連續(xù)五次到先進市縣現(xiàn)場觀摩,學經驗、比差距、明思路、鼓干勁。
從強調規(guī)劃引領,到提出做好以綠蔭城、以水潤城、以文化城、以業(yè)興城“四篇文章”;從統(tǒng)籌推進百城建設提質工程、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工作,到深化提升城市“四個品質”、突出抓好城市“四治”,通過一環(huán)緊扣一環(huán)地推、一步一個腳印地抓、一年接著一年地干,河南推動城市高質量發(fā)展的路徑越來越清晰。
兩年多來的成效,從一組數據中可窺一斑:
全省城市縣城建成區(qū)新建改造道路2825公里,新增供熱面積12878萬平方米,新開工棚改安置房125.2萬套,基本完成城市黑臭水體治理123處,累計實施項目10310個、完成投資8853億元,新增全國文明城市6個、22個市縣入選全國提名城市……
數據背后,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心,一件件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實事、真金白銀的提質改變。
第三次推進會,觀摩團走進汝州,專門有一項行程是“看公廁”。公廁雖小,長期以來卻是城市發(fā)展的短板,關乎城市管理者的服務意識、建設理念、治理水平。
兩年多來,全省各地新建改造城市公廁5100座,從公廁看“提質”已經成為普遍共識,群眾“如廁難”問題大為改觀。
這次觀摩,小游園、小書房、小市場成為重要內容。能不能三五百米“進園”,附近有沒有歇腳休憩的讀書之所、安心舒心買菜的菜市場,牽系著廣大市民的獲得感,就像省長陳潤兒帶隊觀摩時所點評的:“小游園有大民生,小書房有大幸福。”
4日的洛陽剛下過雪,興洛湖公園的城市書房“河洛書苑”里溫暖如春,三三兩兩的市民安靜地閱讀著。書房管理員說,天氣暖和時,外面的親水平臺上都坐滿了看書的人。
而洛陽百姓愛去的伊水游園、伊河濕地,一年前還是一片污水坑、垃圾場、亂石堆、砂石場。永城市的日月湖公園,以前是采煤沉陷區(qū)。近兩年,各地新增了一大批的公園、游園、綠地、濕地,不少像伊水游園、日月湖一樣,從污水坑、垃圾場“華麗變身”,成為讓市民心怡的休閑之所。
城市之變,理念之變,作風之變
華麗轉身、提質發(fā)展的城市之變,背后是理念之變、作風之變。
2017年陳潤兒帶隊到一個廣場觀摩時,曾指出這里前期規(guī)劃的“敗筆”:臨廣場的建筑太高,讓城市天際線少了層次感。
那時,圍聽點評的市縣長們,有的對天際線的概念還有點懵懂,對“市縣長們要有城市思維”的認識不深。
隨著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和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工作的深入推進,這一轉型發(fā)展的引領工程、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、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日益深入人心、凝聚人心,成為各地百舸爭流、競相發(fā)展的自覺行動,一把手親自抓、帶頭干,在實踐中錘煉了作風、深化了認識,成了“行家里手”。
如今觀摩團每到一地,由當地黨政一把手介紹、接受提問成了慣例。因為真的抓了、干了,他們大多對答如流,說得有板有眼。
理念變了、作風變了,城市發(fā)展中的一些難題也有了解決的創(chuàng)新之舉。
老城改造關乎公平共享,又是棘手的難題。為解決“地從哪里來”,新鄭市去年一舉疏解騰退了15個企事業(yè)單位,騰退出的土地一分都不搞出讓開發(fā),全部用于老城區(qū)改造提升工程。他們總結出了一套“留白、增綠、治堵、改靚、補缺”的方法,著力補齊老城區(qū)如廁、出行、健身、休閑難的缺口。
許昌市對老庭院、老廠院、老市場、老街道進行改造提升,一院、一企、一場、一街一策,創(chuàng)新融資模式、吸引社會資本,解決“錢從哪里來”。
面對老大難交通治堵問題,洛陽市提出了“修路前先修保通路”“把麻煩想在前面”,盡量減少城市建設可能帶來的擁堵擾民問題。
2017年建成的新安縣枕頭山公園,修了11個出入大門、32個小區(qū)入口,確保公園沿線4萬居民在500米內就能進園,成為市民名副其實的“后花園”。
一些地方隨著城市環(huán)境的變美,還吸引了一批知名企業(yè)慕名落戶,拉動了投資、促進了開放、加快了轉型。
民生工程能否成為民心工程,百姓的口碑最有說服力。開封鼓樓歷史文化街區(qū)改造,拆遷戶中沒有一戶“釘子戶”,以“笑著走”給予實際支持。汝州市中大街改造,居民主動送西瓜、送綠豆水給施工隊,期盼早日竣工。
孟津群眾則以接地氣的順口溜,述說百城建設提質帶來的喜人變化:過去“垃圾靠刮風、污水靠天蒸,回家現(xiàn)代化、出門臟亂差”;如今“垃圾有人拉、污水有了家,出門是公園、回家笑哈哈”。
隨著兩年多的持續(xù)深化、探索總結,全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和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工作已從“試點先行”轉向全面推進,此次推進會上,對下一步著力抓好城市規(guī)劃、建設、管理、經營的“四個高質量”提出了明確要求。城市高質量發(fā)展的道路且長。但只要有“一年接著一年干”的決心和韌勁,“百城之變”就會越變越美,承載著百姓美好向往的城市,會真正成為我們的創(chuàng)業(yè)之都、宜居之城、幸福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