丨編者按
她是同事眼中的“拼命三郎”,與群眾零距離打交道,被群眾稱為“狗不咬書記”,省委領導曾對她的事跡給予高度評價。
一名普通的駐村第一書記,為何讓群眾心心念念,讓省委領導給予充分肯定?因為,原玉榮干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。當前,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正在全黨開展,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,本報特派記者赴新蔡縣獅子口村,跟蹤采訪原玉榮的感人事跡,激勵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堅守人民立場,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理念,增進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(lián)系,切實辦好群眾的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,今日特推出長篇通訊《情系獅子口》,敬請關注。
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曉東 孫勇 通訊員 宋超喜 周由
焦麥炸豆。
6月5日,不到6點,新蔡縣獅子口村村委會,風風火火沖出一大姐,腳蹬小電驢,手握小喇叭,臂戴紅袖箍,一個剎車停在十字路口。她按下開關,小喇叭開始廣播:老少爺兒們都知道,三夏防火最重要;天干風大莫抽煙,麥茬千萬不能點;秸稈禁燒記心間,為了頭上天更藍……
村民韓梅的孫子,一骨碌從床上坐起來,“奶,原書記叫咱起床了,恁今天不說早點去編藤椅嗎?”
“乖,咱看今兒個能收麥不,不收麥就去廠里上班。”
村民時培兵老遠瞅見原玉榮喊:“原書記,剛剛我下地看了,灣地里的麥,今天還割不成。”
“好嘞。”
小喇叭越播越起勁:
小秸稈,真是好,利用好了就是寶;小秸稈,真不賴,統(tǒng)一回收掙外快;你不燒,我不燒,獅子口百姓素質高……
寂靜的村莊被小喇叭喚醒,逐漸熱鬧起來。
原玉榮騎著電動車,沿著村子走走停停,問問老人,逗逗孩子,見了男娃喊小名,見了閨女喊妞,快人快語,風風火火,一抖落一串兒。村委會老通訊員時保新說,全村4000多口人,刨去常年在外的,她能叫出千把人的名字。
8點整。一晃兩個小時過去了。
時光如水,日日年年。一天,兩天,三天,四天;一年,兩年,三年,四年。轉眼間,原玉榮在獅子口駐村一駐就是四年。
春夏秋冬,嚴寒酷暑,奔前跑后,找資金要項目,走家串戶,訪貧問苦,嗓子嘶啞了音,腳底磨破了皮,汗水濕透了衣,匯成串,落地鏘然,摔成八瓣……原玉榮像個不知疲倦的陀螺飛快地運轉,眼瞅著獅子口一天天變得干凈、富裕、祥和,群眾眉眼里笑容漸多,原玉榮說:“值!”
背包和小電驢,原玉榮在獅子口。
(一)
“這閨女不是浮漂草,根扎得牢靠,事辦得瓷實,她把咱老百姓的事當成天大的事”
獅子口,相傳明朝年間小洪河突發(fā)大水,從上游沖下來一對石獅子,被村民打撈安放在村口,自此這里便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,人們將這歸功于石獅的保護與庇佑,遂將村名改為獅子口。
新蔡歷史上水害頻仍,獅子口的美麗傳說,寄予了人們祈愿災害不興、物阜民豐的美好愿望。
愿望是美好的,但“幸福是奮斗出來的”,好日子終究要靠勤勞的雙手去奮斗。
祖祖輩輩的新蔡人,看慣了洪水來了去、去了又來,像老愚公那樣,鐵下心要子子孫孫與困難抗爭。洪水過后,他們擦干淚水,重新播下希望,收拾滿目瘡痍的家園,從“洼地”里一次次挺起脊梁。壓不垮,摧不折,打不倒,不拋棄,不放棄,浴苦難而重生,成為新蔡人的脾性和風骨。
有人感嘆,是洪水造就了新蔡人的脾性。如果新蔡人沒有這樣的脾性,就難以在往昔“十年九澇”的惡劣環(huán)境下生存。
如今,奪取脫貧攻堅勝利的新蔡人,將這種脾性發(fā)揚光大并注入新的內涵:實干干實的新蔡氣質。
原玉榮,土生土長的新蔡人,身上這種氣質尤為突出。
新蔡縣委宣傳部部長李振南說,現在新蔡的基層干部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——誰干了多少事,都要與原玉榮比一比,這就是標桿的力量。
獅子口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瑞說,原玉榮從不攬功諉過,她常講,“我就是個跑腿的,工作都是大家干的。”
一句話,暖了人心,鼓了干勁。不求名來名自揚,群眾送原玉榮一個“跑腿書記”的美名。
給村委會守半輩子大門的時保新見過很多干部,他說:“這閨女不是浮漂草,根扎得牢靠,事辦得瓷實,她把咱老百姓的事當成天大的事,誰家灶臺門朝哪邊兒,她一清二楚。”
四年前,縣交通局領導把原玉榮叫到辦公室說:“你代表咱交通人的臉面,干吧,獅子口就交給你了,干得好,咱都有光彩,干不好咱都灰頭土臉。”
原玉榮的回答干脆利落:“有多大勁使多大勁,一定干好!”
就這樣,原玉榮來到獅子口。
村科技專干時新建還記得,原玉榮剛到村不久召開村民代表座談會時的情景。好家伙,原玉榮拿著一本厚厚的筆記本,上面密密麻麻記的有數字、有草圖。
“不外出不遠走,工廠辦在家門口。能打工能掙錢,家里有事不作難。能顧家不誤田,一家老少都喜歡”“貧困戶不用愁,腰里揣滿百塊頭,又娶媳婦又蓋樓”“美麗鄉(xiāng)村靠大家,農村不比城里差”……原玉榮描繪著獅子口未來發(fā)展藍圖,時新建和村兩委干部聽得熱血沸騰。這些想法一樁樁一件件都實現了,那該是個啥光景?
有的村民半信半疑,能有這樣的好事?也有人潑冷水:“多少大男人都沒把獅子口干成景,她個婦道人家能干出來個啥?”
生就個倔強性子的原玉榮偏要干出一番名堂。這個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,從此只穿平底鞋,一年穿破十幾雙。
為群眾跑腿,給百姓打工,原玉榮帶領獅子口的干部群眾,甩開膀子一路奔跑,從天蒙蒙亮,到天麻麻黑,日日行,常常做,獅子口人的腰板一天天硬朗起來……
獅子口故事多,故事里有原玉榮的酸甜苦辣。一條路的故事。
向南去縣城的出頭路是獅子口人心頭的痛,小洪河像一條鎖鏈從三面將獅子口卡得喘不過氣,只有一條年久失修的老路通向北邊的李橋鎮(zhèn)。若要去縣城,就得繞道臨近的磚店鎮(zhèn),多走30多里的冤枉路不說,遇上三夏大忙,眼瞅著小洪河南岸的收割機過不來,群眾急得直跳腳。就連賣糧食,獅子口也因為交通偏僻,一斤麥比外邊少賣一毛錢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來到獅子口的原玉榮二話不說,爭項目要資金,在縣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,6米寬的水泥路,向南跨過小洪河,直通新蔡縣城,一尺一米延伸,日復一日不停歇,施工隊在前面干,上了年紀的村民每天都眼巴巴地到工地上看進度。原玉榮守在工地上跑前忙后,路通了,人瘦了一圈。
多少年三面環(huán)水如孤島,如今通天大道將獅子口與外面的世界緊緊相連。通車那天,獅子口人忙不迭給施工隊員一一拿糖敬煙,說著笑著鬧著就紅了眼圈。
路通了,心不堵了。一雙雙布滿老繭的大手,爭先恐后地握住原玉榮,搓得原玉榮手疼,她感到那是群眾心里笑開了花。
會開著開著,路走著走著,人們看著看著,村子的俏模樣就出來了。
標準化衛(wèi)生室、黨員群眾服務中心、老年日間照料中心、鄉(xiāng)村文化廣場、三個寬敞明亮的扶貧車間、光伏扶貧項目、有機蔬菜大棚、艾草園、黃桃基地……接二連三建了起來。
產業(yè)有了,環(huán)境也得跟上。
原玉榮組織村民志愿者清淤坑塘,種上荷花,薅去路邊雜草,栽上櫻花樹、萬壽菊、格桑花……
滿村花香三面水,美麗鄉(xiāng)村入畫來,引來畫家、攝影愛好者紛紛采風。
六旬退休干部耿喜彬喜上眉梢,從城里搬回村里老家住,自撰一副對聯(lián),貼在門上:“春光高照文明花,富水長流幸福家”,橫批“永跟黨走”。
群眾認干不認說,群眾說好才真好。
麥收時節(jié),原玉榮幫獅子口村民搶收小麥。 宋超喜攝
(二)
“格?;ㄩ_粉艷艷,駐村干部帶著咱群眾干,新修的大道寬又亮,好政策幫咱奔小康”
一曲信天游的故事。
夜幕下的獅子口,文化廣場上的燈亮了起來。哎,開心的鑼鼓敲出年年的喜慶……今天是個好日子,心想的事兒都能成……
聽見音樂響起,吳桂花按捺不住,猛喝一口水,揣上兩個花卷,跟丈夫說:“當家的,我跳舞去了。”
這個唱著信天游長大的陜西妹子,自打嫁到獅子口這個窮窩窩,日子過得緊巴巴,咋也高興不起來,像丟了魂的百靈鳥。
村里建起了扶貧車間,吳桂花沒想到在家門口變成了拿月薪的工人,還當上了村里的保潔員和腰鼓隊領隊。
脫了貧,吳桂花的音樂細胞悄然復活,愛說愛唱的百靈鳥又回來了。
“格?;ㄩ_粉艷艷,駐村干部帶著咱群眾干,新修的大道寬又亮,好政策幫咱奔小康,一個個村村一個個家,咱們的干部決心大,進村入戶哎嗨哎嗨喲,訪貧問苦哎嗨哎嗨喲,快把咱親人迎進門……”
吳桂花自編的一曲信天游唱出了獅子口人的心聲。
村民時地好說:“以前是泥巴墻,趴趴房,支口鍋來鋪張床;如今小青瓦,白粉墻,布藝沙發(fā)彈簧床。吃不愁,穿不愁,還有好戲送村頭。”
讓吳桂花自豪的是,在去年的全縣脫貧文藝大匯演上,她領隊的獅子口代表隊,奪得了第三名,是全縣唯一參加比賽的村級代表隊。“原書記跟我們說,好日子咱要唱著過。”
路通了,燈亮了,景美了,人心思變。村里人尋思,生活向鎮(zhèn)里城里一步步看齊,也得向城里人學學換個活法。
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,摩托車、電動車、小轎車在新路上開心得要飛起來,站在路邊戴紅領巾的小學生對著他們揮手,開車的人兒一瞬間就羞澀了,他們放慢速度,小朋友你先走……“小手拉大手”“亂扔垃圾,污染環(huán)境”“焚燒秸稈,造成霧霾”“隨地吐痰不衛(wèi)生,痰液帶著壞細菌”……孩子們將原玉榮講的,老師在學校教的,講給大人聽,大人聽了在理,比著做,照著行,好風氣習慣成自然。
原玉榮從網上淘來格?;ǚN子,分給每家每戶,村民撒在房前屋后。一場細雨過后,村里人驚喜地發(fā)現,一棵棵小苗頂破泥土,迎風生長。
拾掇慣莊稼的漢子上了心,像照顧嬰兒般給花苗松土除草上肥。五黃六月,格?;u次開放,村子變成了大花園,村民們看著心下歡喜,原想把垃圾扔在路邊,可咋看和漂漂亮亮的花草不搭調。有村民不樂意,找到村委會,要求給每家配上垃圾桶,還自告奮勇當村里的保潔員,從此村里有了保潔隊。
嘗到文明甜頭的獅子口人,選村里最好的一塊風水寶地,建起民俗博物館。村民把以前用的老物件,紛紛捐獻出來,老石磨、舊轱轆,破斗笠,銹犁鏵……一一擺進陳列室。
見過世面的村民還砌起一道時光墻,將腌菜的粗甕、用壞的電子琴、黑白電視機、雙喇叭錄放機、下崗多年的縫紉機、28大杠的自行車,還有大紅的福字一起嵌到墻里,讓富起來的村民和外來游客看得見鄉(xiāng)愁,教育年輕人珍惜今天的好日子。
時新建說,以前村民沒事干,聚在樹底下,打牌搓麻將,東拉西扯,搬弄是非,搞得雞飛狗跳,鄰里不和;現在,家家有事做,人人有活干,哪還有空說人長道人短,關系和諧多了。
村婦女主任時小玲說,前些年,很多婆媳兜里空空,為一分錢能捏出血沫子,你掐我,我掐你,水火不容;如今媳婦去車間掙錢,婆婆幫帶娃看家,軍功章婆媳各一半。村里評好婆媳,辦孝道大餐,媳婦給婆婆戴上大紅花,親手把餃子送到婆婆嘴邊,婆婆感動得直抹淚。
脫了貧的時培兵愛在抖音上玩直播,他說,過去聽誰說句普通話,被人取笑雞皮疙瘩落一地?,F在,村民微信群里找人張口閉口,“親,您好,在哪兒?”還帶著鼻音兒。
獅子口人的精神世界變得舒展了,飽滿了,豐潤了。
一把吉他的故事。
麥收正緊。一個赤紅臉膛的精瘦漢子,抱著一把吉他,搖頭晃腦地在收割機旁,自彈自唱搞起了直播。
原玉榮遠遠看見時培兵,喊:“培兵,國慶的曲子你練咋樣了,文藝匯演指著你露一手呢。”
“原書記,我彈你聽聽咋樣。”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,一個滄桑的男中音和不太流暢的吉他伴奏傳來:“共產黨好,共產黨好,共產黨是人民的好領導,說得到,做得到,全心全意為了人民立功勞……”
自打脫了貧,村里人說,時培兵變“嘚瑟”了,連走路都帶著風,春上穿個紅毛衣,騷氣得很。去年放暑假,上大學的女兒帶了把吉他回家,時培兵聽女兒彈得好聽,也要跟著學。
腰包空空,面容囧囧。兩年前,時培兵可不像現在這樣神氣活現,見人要么躲著走,要么不搭理。
原玉榮還記得第一次去時培兵家走訪的情景,這哪像一個家?。∮衩锥挸湓簤?,土坯房伸手能摸到房檐,房頂長滿了苔蘚,進屋映入眼簾的是,土屋子,土臺子,里面佝僂著幾個土孩子。
更讓原玉榮揪心的是,時培兵愛人患有精神疾病,小兒子是先天性腦癱,三個姑娘一個正上大學,一個讀高中,一個上初中。
全家六張嘴,都指望他一個人,生活的重擔,壓得時培兵直不起來腰。上天無門下地無路,老時一度破罐子破摔,掂個酒瓶子在村里成天晃蕩,“像個醉劉伶,別說人家,自己看自己都礙眼。”
“是原書記給俺這個家?guī)砹讼M托β暋?rdquo;自打遇上原書記,時培兵的人生開了花:原玉榮找來了施工隊,把經風歷雨30多年的土坯房扒掉,3間磚墻紅瓦房建起來,亮得晃眼。嶄新的院墻拉了起來,院里打起了水泥地坪,摸著高高的新大門,時培兵死勁掐大腿根,聲音發(fā)顫地問:“原書記,俺不是做夢吧?”
原玉榮說:“培兵,好日子還在后頭哩,你攢著勁干吧。”
扶貧輸的血,讓老時一家有了生機。接觸多了,原玉榮發(fā)現,時培兵是個伶俐人,院里一棵果樹,他自學嫁接,能結三種果子,只是苦于無資金,無技術,渾身勁不知往哪里使。
原玉榮深知“輸血”雖來得快,“造血”才是根本。她動員時培兵上完村里種植合作社的培訓課,又幫老時找來一筆“創(chuàng)業(yè)資金”,時培兵和外甥合伙種起了草莓,當年收入近3萬元。大學畢業(yè)的大閨女時瓊瓊當上了教師,每月有了穩(wěn)定收入,老時將貧困戶的“帽子”扔進了小洪河。
日子一天天好起來,時培兵說話的底氣也足了。原玉榮問他今年種草莓收入咋樣,時培兵笑而不答。
村民時付森逗他:“培兵,你咋變低調啦,不是你風格啊。”
原玉榮常叮囑時培兵,攢金攢銀不如攢學問。這兩年,時培兵攢著勁要攢一肚子學問,跟著農業(yè)局組織的觀摩團學技術,跑到省農科院追著專家請教,坐著農資公司的大巴北上山東學種植蔬菜草莓……只要能報上名的農業(yè)技術培訓,時培兵幾乎場場不落。除了種草莓、拾掇蔬菜,他還托管了親戚家的十多畝地。從“土里刨食”到“土里掘金”,時培兵種地著了魔,越種越有勁。
戲沒賴戲,地沒賴地;戲在人唱,地在人種。一畝小麥,需要多少氮磷鉀,時培兵張口就來。誰家麥子“一噴三防”,少一道程序,他能看個八九不離十。慢慢地,村民種什么,怎么種,都愿意找時培兵嘮嘮,讓他這個“田秀才”給掌掌眼。
原玉榮趁機給時培兵打氣:“培兵,你爭取拿咱村第一個新型職業(yè)農民的證,新時代當農民也得有技術范兒。”
時培兵是順毛驢:“原書記,有你撐腰,你點將,我絕不含糊。”
與貧困群眾心貼心。
(三)
“初心需要的是公平無私地付出,使命就意味著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咱老百姓”
一盆餃子的故事。
6月6日,原玉榮的日程同樣安排得滿滿當當,早上7點趕進城,連跑完5個局委,11點40分,坐上回獅子口的車。
半路上,有村民打來電話,劈頭蓋臉地吼:“我去銀行取補貼錢,銀行不給取,說你和支書不讓取!”
原玉榮輕聲細語:“高山,你又咋啦?你去取款機上查查,是不是錢還沒到?”
“錢到了,就怪你們不讓我??!”那頭氣呼呼地撂了電話。
原玉榮無奈地笑笑,打電話的叫張高山,40出頭,智力相當于五六歲的娃娃,惹毛了,撒潑打滾是分分鐘的事。
高山爹去世得早,留下娘兒倆相依為命,娘也總是糊涂,生活都由政府兜底。每月錢打到卡上,高山娘兒倆都沒個算計,成天也不咋做飯,餓了要么在家泡方便面,要么上街買著吃。“一準是卡里錢花完了,銀行的人怕和他攪纏不清,就哄他說取錢要支書同意才行。”原玉榮說。
平常,原玉榮格外顧惜這娘兒倆,娘兒倆沒油了,原玉榮給捎一桶送去;沒面了,原玉榮給扛上一袋。惦記著張高山的事,原玉榮回村決定上門看看。
進門原玉榮喊高山媽,高山媽說:“上午去銀行沒取到錢,他氣得把手機摔了。”
原玉榮說:“高山,你氣性別恁大好不好?你不是今天值班保潔嗎?路上咋不見你人呢?”
“我明天才值班,你記錯了。”高山脾氣大有時也認理,保潔干得可勤快,在苗圃除草生怕傷了花,用螺絲刀在草根扎個洞,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拔起來。
原玉榮問:“高山,還記得我前幾天給你安排的活不?”
“記得,跟俺媽好好種花。”
“你咋應得不朗利呢?還跟我置氣啊?”
“俺疼。”張高山擼起袖子,“你瞅瞅,上次胳膊摔的地方鼓包了。”原玉榮說:“等收了麥,我?guī)愕焦强漆t(yī)院找醫(yī)生再看看,這兩天你先歇著。手好了,你把花栽得齊齊整整的,我表揚你。”
原玉榮回到村委會的住處,累得不想做飯,躺下歇息。
不知過了多會兒,張高山端來一盆熱騰騰的餃子,高山娘嗔怪:“這傻孩子,包得不成形狀,聽說你沒吃飯,非要送過來。”
原玉榮一看,可不是,歪歪扭扭,皺皺巴巴,大小不一,與其說是餃子,不如說是面糊糊??稍駱s說,這是她吃過的最好吃的餃子。
張高山聽了,開心地笑了。一畝半地的故事。
老黨員時培智的小院,石榴花開得火紅。院里開了片菜園子,壘半人高的青磚當柵欄,拾掇得利利亮亮。緊挨著柵欄,螺螄殼里做道場,時培智種了三行小麥,早上剛割完,麥茬還是新鮮的。
時培智識文斷字,年輕時當過海軍,要不是放不下家里幾畝薄田,鬧著轉業(yè),早在部隊提了干。
時培智腦瓜子夠用,精明,跟人打交道,從不做吃虧的買賣,人送綽號“老猴精”。天長日久,大名湮沒無聞,問起老猴精,老少皆知。
當年修路,脖子就卡在征地上,涉及占地的十余戶村民,就數時培智的地最多,他家滿打滿算五畝地,修路得占去一畝半。占地不說,還給時培智剩下兩個邊角,一塊在路東,一塊在路西,種不好種,收不好收。老猴精合計來合計去,咋想咋虧,可自己又是黨員,其他戶都睜大眼盯著呢。帶頭割肉吧,心疼得難受;不帶這個頭吧,自己心里又有愧。思前想后,老猴精就攛掇別人出面反對,自己藏在背后出主意,要求改線。
原玉榮深知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,也號準了時培智的脈,一次次上門,反復做工作,承諾等集體有了收入,每年會給一定的補貼。時培智到底還是沒忘自己是名黨員,終于在征地協(xié)議上簽了字。
村里人說:“老猴精這輩子都沒吃過這么大的虧。”
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,拴在肋巴骨上呢,動誰的地誰疼。時培智說,路通的時候,雖然當時心里滴著血,但咱是黨的人,不能拖集體的后腿,臉上還是帶著笑。
“前些年村里窮得人心都散了,想干點事兒聚不成堆,攏不起人氣?,F在原書記把群眾心里的火苗子點旺了,很多事都好辦了。”時培智認原玉榮,更信賴原玉榮。
上級組織來村里考核,請老黨員談話,時培智第一個站出來表態(tài),愿以黨籍保證,原玉榮塌心為群眾辦事,成績有目共睹,沒有任何水分。
從此,村里黨員干部對“老猴精”刮目相看。時培智說,眾人拾柴火焰高,光靠露水添不滿鍋,出彩的事還得靠大家一起出力。
基層干事苦,苦中也有樂,百姓的認可就是幸福。新蔡縣委書記王兆軍感慨地說:“對基層黨員干部來說,初心需要的是公平無私地付出,使命就意味著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咱老百姓。”
孩子心中的好書記。
(四)
“獅子口勾走了她的魂,我和女兒都靠邊站,她啥事都緊著獅子口”
一桌年夜飯的故事。
丈夫魏華開玩笑說,自打原玉榮駐了村,就成了一個基本不回家的人。有次回來,我還在睡著,她硬是把床上的褥子抽了出來,送給了貧困戶。我拿她沒辦法,開玩笑俺家出了個家賊。獅子口勾走了她的魂,我和女兒都靠邊站,她啥事都緊著獅子口。
女兒魏曼在中科院讀博士,寒暑假難得回家,原玉榮也抽不出時間陪陪自己的“小棉襖”,女兒撒嬌:“有媽的孩子也像根草,你的親們都在獅子口,原大書記,猜你妞最想當你的啥?”
原玉榮猜不出。女兒戳戳原玉榮的腦門子:“當你的貧困戶啊。”
有次中秋節(jié),原玉榮說給貧困戶送完月餅就回家,父女倆擺好了月餅,洗好了水果,看著皎潔的圓月,盼她早點回來??傻劝〉龋钡鹊皆律现刑?,還不見原玉榮的影子,女兒生氣了,跟爸爸說,咱再也不理她了……
月兒偏西,疲憊不堪的原玉榮回來癱坐在沙發(fā)上,哼著累死了,腳也疼死了。當丈夫的心馬上軟了,為她打來了洗腳水,卷起那沾滿塵土的褲腿,把那雙勞苦的腳放進溫暖的水里……
今年春節(jié),原玉榮和貧困戶李黨恩的女兒李文鳳約好了,到她家過年。
李黨恩患有嚴重強直性脊柱炎,拖著半癱的身體在家里臥病,妻子看生活無望,便扔下他和年幼的女兒小文鳳一去不還。
原玉榮還記得那年冬天走訪李黨恩家的情形:墻上掛著幾棵白菜,掀開鍋,里面是半碗沒吃完的咸菜。原玉榮掏出錢包,把錢全都取出來塞給李黨恩。李黨恩推著不要,原玉榮就把錢放在正趴在椅子上寫作業(yè)的小文鳳面前。原玉榮說,老李,我們來晚了。孩子正長身體,營養(yǎng)太差了不行。誰一輩子沒有三災八難的?不要怕,有困難找村里,大家一起想辦法。一席話未了,李黨恩眼窩子濕潤了。
年三十寒風刺骨,李家平房里,父女倆圍著火爐相對無言,連火爐的火苗也是沉默的,小文鳳忽然想起了媽,眼淚止不住流下來。萬家團圓的時刻,什么也抵不上一個圓滿的家來得幸福。
這時候,原玉榮一家?guī)еS盛的年貨來了。小文鳳高興得像只小鳥,飛出來,一手拉著原玉榮,一手拉著魏曼。
丈夫魏華幫貼對聯(lián),掛上喜慶的紅燈籠。原玉榮和女兒,忙著擇菜、洗菜、切菜,文鳳負責燒火。
香噴噴的年夜飯做好了,餃子下到熱騰騰的鐵鍋里,坐在輪椅上的李黨恩眼里泛出感激的淚花。“一家人”說著笑著,其樂融融??粗铧h恩和文鳳開心的模樣,原玉榮打心眼兒里高興。
這已是她在貧困戶家中過的第三個年了。
去年春節(jié),原玉榮到貧困戶時偉杰家過的年。時偉杰愛人患膽管癌剛去世不久,巨額醫(yī)療費讓這個曾經的小康之家欠下一屁股債。時偉杰兒子小雪昊聽力有障礙,原玉榮為雪昊申請了低保和殘疾補貼。為讓時偉杰既能照顧家又能掙到錢,原玉榮還幫他在縣城找了一份工作。到戶增收、光伏帶動、合作幫扶……一項項暖心的措施,讓這個日子慘淡的家,慢慢恢復生機和活力。
樸實憨厚的時偉杰,記著原玉榮的好,將原玉榮每次來的照片和視頻,做成一條抖音傳到網上,“點擊量上千,彈幕有幾百條,都是為原書記點贊的!”
明年春節(jié),原玉榮打算將村里貧困戶,接到新蔡縣城,大家一起過個熱鬧年。
……
一串串意蘊深遠的故事,讓平凡砥礪了初心,讓歲月擦亮了使命。
春染新蔡大地。
(五)
“只有把一顆滾燙的心捧出來,奉獻給群眾,群眾才會把真心交給你”
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感動。
村民瞅見她喜歡跟她嘮兩句,放學的孩子看見她,也要打個招呼,原書記好!這頗具儀式感的情景,在獅子口已習慣成自然。
時新建說,村里的老弱病殘有啥事都愛跟原玉榮敘敘,其實她自己也是個病人,腰椎間盤突出,還有輕微的腦梗。可原玉榮說得最多的卻是:“咱獅子口的老百姓真好。”
是啊,老百姓真好。原玉榮在民情日記里寫道:活魚水里游,死魚水上漂。群眾需要干部,干部更離不開群眾。
誰是群眾?長什么樣?
李橋回族鎮(zhèn)黨委書記張皓磊說,坐在辦公室里想,和走到群眾心里去,得到的答案不一樣。
在原玉榮厚厚的一大摞民情日記里,有獅子口群眾生動鮮活的模樣:他是盼著莊稼有個好收成的時中發(fā),是盼著妻子掙錢回家的時強強,是撲進她懷里“感受到媽媽味道”的李文鳳,是看著兩個孩子貼滿一面墻的獎狀每天都有新盼頭的時偉杰,是幫自己認真捶打二月蘭種子期待來年和油菜花一起綻放的時保新……他們有時也有自己的小心思:有時候急公好義,有時候又錙銖必較;吃他一堆生瓜梨棗,給他錢,他跟你急;誰要動他一棵莊稼,就跟誰沒完沒了。
你來我往,都是群眾;你推我搡,還是親人。原玉榮是個有心人,她說只有把一顆滾燙的心捧出來,奉獻給群眾,群眾才會把真心交給你。
原玉榮更是個有愛的人。
村民時克智是個苦命漢子,小時父母雙亡,靠吃百家飯長大。人到中年,妻子又撒手人寰,丟給他倆男娃,時克智又當爹來又當娘,三伏盛夏汗流浹背喊著叫賣蔬菜西瓜,寒冬臘月幫人裝車當勞力……好不容易拉扯孩子長大成人。小兒子時保蛟考上了東北財大,時克智又為學費犯了愁,原玉榮找到縣教育局,幫時保蛟申請了助學貸款。
前年冬天,時克智在家用砂輪磨刀,沒想到飛速旋轉的砂輪突然斷成兩半,飛出的砂輪片割傷了他手臂的動脈血管。想著家里沒錢,時克智就簡單地用布條子包住傷口。后來鄰居看見,跑去告訴原玉榮。原玉榮趕緊帶老時到村衛(wèi)生室,村醫(yī)揭開還滲著血水的胳膊,傷口已經變得烏青。原玉榮叫上時新建開上車帶時克智去鎮(zhèn)醫(yī)院,二話不說自己拿出兩千塊錢當醫(yī)藥費。醫(yī)生說,再耽擱一天,恐怕胳膊就保不住了。
時克智是個老實人,有苦自己扛,有淚肚里吞。老時說,俺打小是個要強的人,從來不在人前抹眼淚。可我活這么大,沒見過原書記這么好的干部。在原玉榮面前,這個人前要強了大半輩子的老漢,哭得像個孩子。
原玉榮拉著老時的手說:“叔,有啥困難委屈,找我找村里,咱不掖著藏著。你看,保蛟馬上快畢業(yè)了,你家老大在廣東打工不是談了個不要彩禮的媳婦兒?這好日子不是坐著轎子說來就來了?”
時克智頻頻點頭,破涕為笑。原玉榮是個幸福的人。
獅子口小學教學樓前,“扶智從娃娃抓起,不讓貧困代際傳遞”的標語熠熠生輝。
只要有空,原玉榮最愛到學校里轉轉,看孩子們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,聽孩子們歡快的歌聲,像云雀飛到藍天白云上面,她怎么也看不夠聽不厭。這個時候,原玉榮才感到最放松。
小學校長曹鐘良說,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凝聚著原玉榮的心血和汗水。校園中央的漢白玉孔子像,是原玉榮找新蔡一高贊助的;籃球架、幼兒園的滑滑梯是原玉榮跑教體局要來的;和城市孩子同款的校服,是原玉榮登門找新蔡農商行“化緣”來的;正在建設的教師周轉房也是原玉榮和村委一班人爭取資金立的項……
鄉(xiāng)親們說:“還是原書記能耐大、面子寬。”原玉榮聽了,連連擺手:“是獅子口的孩子有面子,我打著孩子們的旗號找領導,都是一路綠燈。”
人說原玉榮有菩薩心腸。
時保新回憶,路修好不到三個月,有個老婆兒一瘸一拐找到村委會,埋怨兩條路的接縫處有個鼓包,害她下雨滑倒了,非要村里給報銷醫(yī)藥費不可。
村委會一班人哭也不是,笑也不是,這不是雞蛋里面挑脆骨嗎!原玉榮好勸歹勸,掏出一百塊錢讓老婆兒拿著,算平了事。
原玉榮叫上時保新,跟在老婆兒后面,找到“肇事”的地方,果然路面突出個小孩拳頭大的鼓包。原玉榮找來鐵鍬,三下五除二鏟平。原玉榮說,群眾找上門,當干部的首先得想想是不是工作沒做到位。
原玉榮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。
過了篩子、簸了簸箕,貧困戶名單張榜公示后,村民時某某“眼紅”不服氣,吹胡子瞪眼睛,找原玉榮“興師問罪”,“那個誰,俺兩家屋山挨屋山,他仨孩,俺也仨孩,憑啥他能當貧困戶,俺就不成?不給個說法,俺往后吃住都在村里。”
“你兩家房挨房不假,人家住的是破瓦寒窯,你住的是二層小樓;你三個孩子兩個在外打工掙錢,人家三個孩子都在上學,你兩口沒病沒災能踢能咬,人家兩口都有病。路不平有人踩,理不直有人擺。你想想,我說的對不對?你要真是窮得揭不開鍋,我原玉榮一天三頓飯,管得起。”
原玉榮揭開電飯鍋,盛了滿滿一碗飯,端給時某某。時某某訕訕地推開,慚愧地低下了頭。
李橋鎮(zhèn)鎮(zhèn)長王盼說,以前農村干群關系緊張,主要癥結就在:干部辦事不公。在基層為群眾辦事,你一碗水端平了,說話才有人聽,干事才有人跟。
剛柔相濟,大愛無聲。誰也說不清這個慢聲細語的女子,心里揣著多大一團火。
去年新蔡縣整體脫貧,原玉榮跟著縣里的觀摩團到蘭考考察鄉(xiāng)村振興。
一路上,原玉榮不斷思索:當年吃不飽飯,焦裕祿號召蘭考人民戰(zhàn)風沙、治三害,靠的是革命理想大于天的“三股勁”;如今吃飽了肚子,群眾富裕了,蘭考干群為什么而接力奮斗?
焦桐巍巍,黨旗獵獵。在焦裕祿塑像前,原玉榮久久佇立,她喃喃道,和書本里寫的一模一樣啊……
原玉榮心里的答案漸漸清晰:老百姓是地,老百姓是天啊,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;老百姓是山,老百姓是海啊,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。依靠群眾,為了群眾,黨才有了移山填海、改天換地的無窮力量。
回村后,和村兩委開會商量,原玉榮說,脫了貧還要振興鄉(xiāng)村,和蘭考比,咱還得加緊奮斗啊。
在迎接“七一”的主題黨日活動中,文化廣場上,獅子口人將鮮紅的黨旗高高舉過頭頂,將豐收的鑼鼓敲打得激越鏗鏘,幸福的歌聲從獅子口人心頭飛向蔚藍的天空。
不遠處,奔騰不息的小洪河流向千里長淮,訴說著“綠我涓滴,會它千頃澄碧”動人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