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河南日報記者董學彥胡巨成
核心提示1933年,40歲的女共產(chǎn)黨員晏春山被捕,面對敵人的酷刑始終不屈服,在新縣郭家河鄉(xiāng)縱身跳下懸崖,壯烈犧牲。1964年,張愛華開始義務守護晏春山跳崖地等革命遺址所在區(qū)域。從山腳走到山頂,從滿頭青絲走到白發(fā)蒼蒼,這條守護之路,張愛華整整走了55年。
9月2日,中央文明辦發(fā)布8月“中國好人榜”,新縣78歲的張愛華名列其中。9月16日,記者見到她時,面前的老人頭發(fā)花白、面容慈祥,穿一件深綠色上衣,樸素如大別山中的一株老樹。
張愛華名列“中國好人榜”,緣于她55年義務守護“紅軍洞”。“紅軍洞”里,曾活躍著她一生感佩的革命先輩——被譽為“大別山江姐”的晏春山。
晏春山已經(jīng)去世86年,但她的形象在張愛華眼中永遠清晰、動人。
1933年,40歲的女共產(chǎn)黨員晏春山被捕。為了逼問出紅軍游擊隊的去向,敵人對她用盡酷刑,她始終不屈服。最后,她忍著劇痛,把敵人帶到遠離游擊隊的雞公寨大花臺,高呼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萬歲”,縱身跳下懸崖,壯烈犧牲。
晏春山跳崖地,距離張愛華的老家新縣郭家河鄉(xiāng)灣店村大約3公里。跳崖地在山頂,郭家河在山腳。山高路陡,卻把兩個不同時代的女性緊緊聯(lián)系在了一起。
對張愛華來說,這是一條緬懷路。
晏春山犧牲后,鄉(xiāng)親們找到她的遺體時,發(fā)現(xiàn)她頭上缺了一大塊頭皮。“我不敢想象她當年受到了什么樣的折磨。”張愛華感嘆,“同為女人,我佩服她,她太堅強了,為了革命事業(yè),命都可以不要!”這種感佩,讓她無法抑制對革命先輩的緬懷和敬仰。
當1964年一名老干部重返故里,鄭重要求張愛華看守好晏春山跳崖地等革命遺址所在區(qū)域時,她一口答應。從此,她就一直走在這條路上,從山腳走到山頂,從滿頭青絲走到白發(fā)蒼蒼,整整走了55年。
上山時,張愛華總是隨身揣著一塊毛巾,用來擦拭山頂?shù)募o念碑,并親切地說是“給老首長擦擦臉”。起初,從山腳到山頂,路陡坡滑,荒草叢生,她要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,一不留神就會摔下來。張愛華拿把鐮刀,邊爬邊清理雜草和灌木,日久年深,荒山竟被她走出了一條坦途。
張愛華說,這條路,也是她的感恩路。
張愛華的父母都是老紅軍。1947年,張愛華被敵人抓住后扔到河中,高燒不退直至昏厥,醒來時眼前都是戴“五星帽”的人。“是黨救了我的命,是黨給了我一切。”她說,“守護革命遺址,就是我對黨報恩的一種方式。”
跳崖地附近的山坡上,分布著大大小小上百個“紅軍洞”。當年,這些洞穴保護著紅軍戰(zhàn)士,留下了不滅的革命火種。張愛華擔心“紅軍洞”遭到破壞,游擊隊員們找不到“家”;擔心烈士紀念碑被雨水沖倒,那些生動的故事和烈士的名字會被人遺忘。所以,55年歲月更替,她一直走在那條通往山頂?shù)穆飞希瑑A心守護那些革命的“老蔸蔸”(蔸,指植物的根)。
這條路,更是張愛華的傳承路。
郭家河鄉(xiāng)風光宜人,但跳崖地雞公寨是游客最多的地方,大批群眾到此瞻仰憑吊,張愛華年年做義務講解員。她說:“郭家河是將軍鄉(xiāng),有3500多名先烈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生命。我要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,告訴大家新中國從哪里來、到哪里去。”
9月17日,張愛華再次走過那條路,靜靜站在山頂?shù)募o念碑前。霏霏細雨中,她消瘦的身影、神圣的紀念碑、肅穆的大山、郁郁蔥蔥的森林,融匯在天地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