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旗渠紀念館 于思遠 攝
人民網安陽9月23日電(于思遠)9月21日,“壯麗70年·古都新風貌”采訪團來到“文字之都”——安陽。
安陽市地處山西、河南、河北三省交界處,是甲骨文的故鄉(xiāng)。郭沫若先生曾說:“洹水安陽名不虛,三千年前是帝都。”華夏的文字之始,就在安陽殷墟,殷墟是目前中國連續(xù)發(fā)掘時間最長、清理遺跡最多、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。
“婦好其來?婦好不其來?”這句話還原了商王武丁為出征的妻子婦好占卜的場景。在這里,人們穿越回3000年前,共同感受商王武丁和其妻子婦好的美好時光。記者了解到,婦好墓中的陪葬品種類繁多,數量巨大,其中青銅器有400多件,玉器560多件,加上其他各類的古董,總共有1928件。巾幗不讓須眉,據講解員介紹,婦好是一個優(yōu)秀的女將,除此之外,她還是國家的祭司之一。
走出歷史的長廊,下一站又到了安陽冷軋廠。據了解,安鋼冷軋工程是河南省“十一五”規(guī)劃的重點工程,也是安鋼結構優(yōu)化、產品升級重點工程,該項目填補了河南省生產高端冷軋產品的空白。
走進安陽冷軋廠,一排排整齊的鋼制產品映入眼簾。安鋼冷軋廠生產技術部副部長陳占峰向記者介紹,冷軋產品的誤差值是0.05毫米以內,看起來微小的誤差也會直接影響產品的使用。陳占峰說,自他從業(yè)開始,就一直見證著安鋼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如今的安鋼一直堅持環(huán)保生產,實現(xiàn)低排放工業(yè)。以小見大,安鋼的發(fā)展也彰顯了我國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速度和態(tài)度。
9月22日上午,采訪團來到安陽市林州市紅旗渠風景區(qū)。
上個世紀六十年代,地處中國南太行山東麓的林縣(1994年之后撤縣設林州市),十萬民眾懷揣“誓把河山重安排”的雄心和“引漳入林”的夢想,靠著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,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,以戰(zhàn)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氣概苦戰(zhàn)十年,終于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紅旗渠。
據介紹,工程建設之初,林縣沒有任何外來支援,也沒有現(xiàn)代化的工具。在陡峭的山體上,他們用的就是鎬頭和鋼釬。開工8個月后,引漳入林第一期工程,即山西段工程竣工通水。僅僅這一段,林縣人就斬斷45座山崖,搬掉13座山頭,填平85道山溝。
在紅旗渠紀念館里,記者被一張張老照片震撼了:一個個民工用繩子將自己懸掛在山體上,一錘一釬,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;因為缺乏鹽分,姑娘小伙們一個個都拖著浮腫的身子,臉上卻是充滿希望的笑容;就連每天剛放學的孩子們也知道放學后去撿大石頭,獻一份自己的力量……
修建紅旗渠,林縣人付出的何止是艱辛汗水?還有鮮血和生命。
在這片殷都大地上,從古至今,人們從來不停止前進的步伐,也從來不放棄艱苦奮斗、改變命運的勇氣,古都不老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