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河南日報記者李運海
2月2日,我省向武漢派出第二批支援湖北醫(yī)療隊。其中,省直第三醫(yī)院派出19名醫(yī)生和護士。這些醫(yī)護人員抵達武漢后,隨即投入了與疫情爭奪時間和生命的戰(zhàn)斗之中。在忙碌搶救患者的間隙,記者對他們進行了電話采訪。
“疫情過后,我們再訂婚”
在第二批支援湖北醫(yī)療隊中,“95后”情侶劉光耀和喬冰成為關(guān)注的對象。他們都是省直第三醫(yī)院的護士,本計劃今年正月十六舉行訂婚儀式,但得知疫情暴發(fā),兩人說服雙方父母,推遲了訂婚時間。
知道要增援武漢,劉光耀第一時間報了名。喬冰得知這一消息后哭了,她說:“同為重癥護理人員,我深知其中的艱辛和不易,我也要一起去,為抗疫情做一點自己的貢獻。讓我們同甘苦共患難,為愛出發(fā)吧!”于是,這對一起上學(xué)、一起工作又相戀多年的情侶,又一起向著疫情防控的最前線武漢出發(fā)。
在武漢,他們一起工作,相互支持。每天穿著厚厚的防護服,穿梭在各個病房之間,為病人測體溫、量血壓、上心電監(jiān)護,忙得往往連吃飯的功夫都沒有。劉光耀說:“等疫情過后,我們第一時間訂婚,永遠不分開!”
“疫情過后,媽媽帶你賞櫻花”
29歲的何元元是省直第三醫(yī)院的護士,家里有個4歲的孩子。當出征武漢的消息傳達后,她毅然遞上了請戰(zhàn)書。
到達病區(qū),看著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痛
苦的樣子,參戰(zhàn)的醫(yī)護人員都沒有退縮。測量生命體征、換液體、換床單、抽血……大家都在與時間賽跑,緊張而有序。因為穿著厚重的防護服,三四個小時的忙碌奔波,何元元感覺體力不支,呼吸困難,但她咬咬牙,堅持了下來。下班后摘掉厚厚的手套,手已經(jīng)發(fā)紅發(fā)皺。她說,想到患者對我們的信任和理解,一切都值了。
幼小的兒子不知道媽媽去了哪兒,通過微信發(fā)了很多語音:媽媽,你去哪里了,為什么還不回家?
何元元沒法準確地回答孩子。她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:孩子,媽媽來到一個叫武漢的地方,待到疫情過后,春暖花開,我一定帶你來這里賞櫻花、看美景,驕傲地告訴你,這里是媽媽戰(zhàn)斗過的地方。
“隔著5層手套,一次穿刺成功”
29歲的馬靜是一名重癥護士。2月4日一上班,她就收治了一名病情嚴重的老爺爺。醫(yī)生快速評估患者病情后,她遵醫(yī)囑建立靜脈通路用藥。
用藥要扎留置針,老爺爺?shù)难苋庋劭床坏?,馬靜又戴了5層手套,手都握不住,血管也觸摸不到,怎么辦?那一刻,她非常緊張,提醒自己:這是第一個班、第一個病人,必須一針成功。越緊張、越害怕、手越抖,此刻她的心跳加快。因為與患者近距離接觸,又不敢過度換氣,厚厚的防護服、雙層口罩,她出現(xiàn)了呼吸困難,并因缺氧出現(xiàn)喘息,汗液瞬間濕透全身。
老爺爺一口湖北話安慰、鼓勵,馬靜僅聽懂了最后一句:“加油!”在老爺爺?shù)墓膭钕?,一次穿刺成功,老爺爺向她伸出了大拇指,眼里充滿了信任和鼓勵。她向老爺爺說:“您一定要早點好起來,我們一起加油!”
“大老爺們兒的,我得忍住”
35歲的師延剛是省直第三醫(yī)院的醫(yī)生,2月2日來到武漢抗疫第一線。他向記者講述了2月5日一天的經(jīng)歷:
一大早7點半我就出發(fā)去醫(yī)院了,路上一直想著李阿姨今天情況怎么樣了。穿好防護服進入了隔離區(qū),來到李阿姨床前查房,她從防護服上寫的名字認出了我,非常高興地說:今天感覺好多了,早上有點咳嗽,能不能開點止咳藥?米飯吃著有點硬,可不可以送點粥?……我都一一記了下來。
11點的時候收治了一名確診感染的病人,血壓很低,病情危重,我們立即采取了相應(yīng)的搶救措施,呼吸機輔助呼吸、補液、糾正電解質(zhì)紊亂………忙了一個多小時,病人終于穩(wěn)定了下來。病房溫度不高,身上早已濕透,護目鏡上都是水霧,但心里很高興!
下午兩點多下班出了隔離區(qū)。腰累得直不起來,出來才感覺到很疼。抽空趕緊跟家人微信視頻聊天,視頻里看見他們給我加油的樣子,突然有點想哭,“不行,大老爺們兒的,我得忍住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