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6日,庚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鄭州新鄭黃帝故里舉行。本報記者聶冬晗河南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吳國強攝
□夏遠望
樹高千仞,不離根本;水流萬里,終有其源。庚子年三月初三,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鄭舉行,黑眼睛黑頭發(fā)黃皮膚的炎黃子孫,通過直播瞻仰黃帝故里故都,遙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,致敬戰(zhàn)“疫”英雄、祈福華夏安瀾、祝愿世界安康。
五千年前,黃帝在我們腳下的這片沃土,率領先民創(chuàng)文字、制舟車、養(yǎng)蠶桑、建醫(yī)學、定算數(shù)、造指南,開啟了光輝燦爛的黃帝文化,孕育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。千百年來,黃帝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脈文化,一直是龍的傳人保持民族特性、維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,一直是激勵炎黃子孫厚德載物、自強不息的力量源泉。
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讓今年拜祖大典意義更為非凡。受疫情影響,今年拜祖大典調整了方式,雖不能身至,但炎黃子孫對禮拜人文始祖的敬意不減,對優(yōu)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堅守不減。中華五千年,經(jīng)歷過無數(shù)次災難、疾病、戰(zhàn)爭,但從來沒有一次真正打敗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。同一個祖先血濃于水,共一個中華情重如山,長江黃河共戰(zhàn)“疫”,軒轅黃帝佑中華,網(wǎng)上拜祖鑄造“心靈故鄉(xiāng)”,和衷共濟凝聚強大力量,驚濤駭浪從容渡,越是艱險越向前,正是中華民族的鮮明品格。
春風如貴客,又沐河之南。從黃河到長江,從塞北到江南,疫情的陰霾正在消散,勃勃生機就在眼前。中華泱泱,山河無恙;春和景明,吾心故鄉(xiāng)。河南是黃帝的出生地,黃帝是黃河文明的締造者,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,華夏之光耀古今,人文祖地應先行。以莊嚴神圣之心、感恩追遠之情,恭拜始祖,就要從黃帝文化鼎新、大公、中和的深厚內(nèi)涵中提煉精神標識,從黃河文化百折不撓的剛健風骨中汲取前進力量,眾志成城、守望相助,徹底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(zhàn)爭、總體戰(zhàn)、阻擊戰(zhàn),高質量推進復工復產(chǎn),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,決戰(zhàn)脫貧攻堅、決勝全面小康,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。
中華兒女追根溯源、慎終追遠的情結,不為時光流逝所磨滅,不為山川逶迤所阻絕;中原大地開放發(fā)展、崛起振興的腳步,也一直向前從未停歇。大河之南、天地之中,千秋風流,續(xù)寫華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