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劇《牛郎織女》劇照。張秋麗 攝
張盼盼
七夕節(jié)是個浪漫的節(jié)日,寄托了人們對愛情的美好祈愿。縱然如牛郎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,也“結(jié)發(fā)為夫妻、恩愛兩不疑”。
戲曲中有唱“應節(jié)戲”一說,如端午節(jié)唱《白蛇傳》、中秋節(jié)唱《嫦娥奔月》。這些“應節(jié)戲”因劇中所涉部分情節(jié)和節(jié)日相關(guān)而受到群眾歡迎。豫劇中與七夕相關(guān)且仍在舞臺演出的劇目是《牛郎織女》。
豫劇《牛郎織女》又名《鵲橋會》《老舅分家》《七月七》。該劇由老藝人陳殿口述,收入《河南傳統(tǒng)劇目匯編》。
該劇前半部主要是家庭倫理戲,講述了孫家父母亡故,兄長守仁艱辛撫養(yǎng)二弟守義(即牛郎)長大成人。守仁娶妻盧氏,欲害守義獨霸家產(chǎn)。守義進山牧牛,牛吐人言,告之盧氏有迫害之意,勸其與嫂分居。午間飯中有毒,黃牛暗示守義拒食。其嫂責打守義,守義請來老舅主持分家。守義只索黃牛一頭、破車一輛、破皮箱一個,與兄嫂舅父道別,乘車至深山,耕種為生。后半部講述七夕當天牛郎在河邊放牧,見仙女們在洗浴,黃牛教牛郎盜織女衣服,得以與七仙女成婚,夫妻恩愛,生下一兒一女。又一年七夕,天兵天將召織女回天宮,牛郎哭留不得,織女含淚升空。牛郎依黃牛所囑,殺黃牛、穿牛皮靴攜兒女追之,被王母拔金釵劃天河所阻,夫妻隔岸相泣。太白金星奉玉帝旨至,許其在農(nóng)歷七月初七通過由百鳥搭成的鵲橋相會。
《牛郎織女》劇中最精彩的兩處當屬“老舅分家”。從古至今,由于“娘親舅大”的習俗,兄弟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。劇中,扮演舅舅的丑角演員王藝紅通過詼諧的表演體現(xiàn)了舅舅的公正無私。尤其是劇中用歡快的聲調(diào)吟唱“天要陰雨要下,弟兄二人要分家,嘰里呱嗒一呱嗒”等幾句唱詞,以苦戲喜唱、邊說邊唱來表現(xiàn)心中的無奈和哀傷。王藝紅依據(jù)特定的神話背景和對人物的深切感受,把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塑造得光彩奪目。
牛郎織女的神話婦孺皆知,他們的愛情純真美好、曲折動人。天河能隔斷人,隔不斷綿綿相思。豫劇里的《牛郎織女》有別于其他版本如《天仙配》。該劇不僅有夫妻之間的愛情,還有兄弟情,更有民間風俗。這是一幅隱藏在神話愛情背后的人生苦樂圖,讓人們在愛情之外看到親情、責任和擔當,懂得珍惜和包容。
七夕節(jié),不妨在手機上看一段豫劇《牛郎織女》,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。
責編:瘦馬